前有 OpenAI 融資,后有 Meta霸屏?墒敲髅饕恢芮,微軟也給自己的 Copilot 產品認真地更新了一番,可惜無人注意。 先說明一下,這次的更新還沒有全量放送:目前,web 端可以看到重構 UX 后的主頁,但具體到各項功能,梯度如下: Copilot Voice 首先在澳大利亞、加拿大、新西蘭、英國和美國提供英語版本,后續(xù)將擴展到更多地區(qū)和語言 Copilot Daily 翌日起首先在美國和英國推出,并將很快在更多國家推出 Copilot Vision 即將在 Copilot Labs 推出,向美國有限數量的 Copilot Pro 訂閱者開放 不只是助手,還是「情感智能」 Copilot Voice 是這輪更新里最矚目的一項。不僅在官方宣傳片中刷足了存在感,Copilot Vision 也要圍繞著它來展開。 最基礎的功能當然是對話,在下面這條官方演示中,用戶的需求是:她即將去給一個朋友過生日,但是突然想起朋友不能喝酒,她此時人已經在商店了,卻一時想不到還有什么能作為生日禮物,于是來求助 Copilot。 對于所有涉及語音、對話的產品,「到底能有多自然」是一條永遠的金線。從演示來看,當中一來一回的反問,自然度還是不錯的。 對話承載了微軟對于「打造屬于每個人的 AI 伴侶」的野心,所以連 Copilot Vision 也和它緊密聯動。 Copilot Vision 的要義,都在上面的演示里了:為了實現一種全新的人機交互方式,Copilot Vision 結合了視覺和語音,前者能夠理解用戶所打開的網頁,針對網頁上的內容,再通過后者和用戶展開互動。 為什么非得是語音,而不是像當年的 Clippy 一樣,就涉及到新走馬上任的 Copilot 負責人 Mustafa Suleyman 的理念。 這次更新,他寫了一篇長文來表達整個團隊對于 AI agent 的理解:emotionally intelligent,有情感的智能。 「不是要創(chuàng)建靜態(tài)工具,而是要建立動態(tài)、新興和不斷發(fā)展的互動。它將為你提供堅定不移的支持,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你真正想要的樣子,這是一種促進人際關系和成就的新方式! 也可以理解為,新一代的 AI 想要提供的不僅是實用價值,還要有情緒價值,形成「混合動力」。 那么也就不難理解,這一次更新,還大大調整了 UX。 由于地區(qū)限制,還不能成功啟用 Copilot Voice,但我注意到了它在頁面切換時的漸變設計。 色彩漸變,可以說是 AI 產品中尤其常見的一種設計,它象征著靈活和變化。借著這個機會,我們盤點出了一些 AI 應用在設計上的共同點,它們都在做一件事兒:去 AI 味兒,盡量像個人。 色彩:從冷靜理性,到熱情溫暖 時間維度拉長來看,AI 產品,尤其是對話機器人類的產品,色彩風格有一個演變過程。 2019 年左右流行過一陣的 Kuki,曾經拿過五次拿到人工智能洛布納獎,界面稱得上是淳樸…… 同時期還有一個叫 Woebot,是專業(yè)心理咨詢團隊打造的聊天程序,用一個簡潔的機器人形象作為代表,藍色和綠色為主色。 可以看到早期的聊天類產品,都沒有跳脫跟「機器人」形象的綁定。 現在,情況發(fā)生了巨大的變化。 在 ChatGPT 面世之后,對話的自然和流暢有當時有多驚艷就不必多說了。也是從那時開始,chatbot 類產品百花齊放,層出不窮,而且也不再綁定在機器人的概念上,而是努力向「擬人化」靠近。 最突出新特點莫過于更明艷的色彩,橙黃、桃紅、櫻桃色,等等等等,而且許多都使用了多色漸變的設計。 暖色調能有效調動注意力和情緒,尤其能夠激發(fā)積極的情緒,創(chuàng)造輕松愉快的氛圍。 對于聊天類應用來說,用戶進入對話的時候,未必是沖著解決具體問題去,可能只是單純想有個搭子嘮嗑。用明艷的色彩可以起到活躍氣氛的作用。 這方面,不久前小范圍火過一把的 DOT by New Computer,由原蘋果設計團隊成員主導開發(fā),設計風格簡明,同時用淡淡的漸變桃紅色,讓整個對話界面柔和舒適。 另外一個在色彩上下功夫的,是 Hume 旗下的 EVI。這個技術團隊的招牌是「智能識別情感」,從語音、文字、表情中,捕捉到用戶當前的情緒狀態(tài),并做出恰當的回應。 在 EVI 的界面,背景的漸變色隨時變化,像彩色的云霧一樣,漂浮在背后。在右上方的小窗中,可以看到情緒與不同顏色之間的聯系。EVI 的回答更是實時用跳動的點和線來表示,是令人過目難忘的設計。 雖然以暖色為主,但是每個人都色彩的感知都很不一樣。心光 app 就提供五種主題色,供用戶選擇。 以及多色漸變真是隨處可見,主打個人助理的 me.bot 也有這個設計,不管是官網的介紹 demo,還是進入手機端 app 的新手指引,都是淡淡的漸變色。
畫布:讓工具類產品更自由 情感陪伴類的產品,大多借助色彩來優(yōu)化用戶體驗,而在工具類的產品里,也有一些通行法則,比如無限畫布。 無限畫布最常見于設計類工具,比如 ComfyUI,各種功能節(jié)點隨意添加組合,只不過有一定學習成本。 開箱即用的產品也有,比如 Krea AI,一個支持多種生成任務的平臺,但它的特色是微調步驟實時反饋,而且整合進了一些簡單編輯(文字、擦除、色塊等等),所以主界面是以無限畫布的方式呈現,不再是圍繞著 prompt 框為中心來搭建。 另外如 Figma、Pixso 等設計軟件,是后來加入的 AI 生成插件或功能,其原有的畫布基礎不變,就不多展開了。不過,非設計類的產品也有用到畫布的,比如 Coze。 Coze 主要還是以分欄層級式為主,但是在 multi-agent 模式里,用了更靈活的無限畫布,賦予用戶更多的發(fā)揮空間,設計自己的多智能體隊伍,同時也能更清晰的反應彼此之間的跳轉關系。 還有前陣子也有重大更新的 flowith。今年四月時我們針對第一版做過詳細測評,當時它以新穎的交互方式吸引了許多目光。 本質上,flowith 依然是以和大模型發(fā)生對話,來進行檢索、圖文生成等任務,只是它采取了思維導圖的排布,而非傳統(tǒng)的線性對話。所以需要無限畫布,以便完成逐級展開。 相比于情感陪伴類的 AI 應用,工具類的產品每一個都有自己聚焦的場景,或者是想要解決的問題,在設計上的共同點更少一些,更需要的是有針對性的考量。 襯線體:一點點復古,一點點穩(wěn)重 字體的選擇也是一大講究,總體上,應用軟件里,主要以無襯線體為主,因為結構更簡單,筆畫間粗細均勻,觀感更清晰。 AI 應用基本也沿著以無襯線體為主的道路,不過,我們也發(fā)現一些 AI 產品用上了襯線體,比如上面提到的 DOT,在英文模式里,對話都是用的襯線體。 Pi.ai 也是一個聊天機器人產品,而這個團隊里有不少人跳去了微軟,參與 Copilot 的建設。這個圓角的貼圖、米色的背景,也在更新后的 Copilot 里面得到了體現。 Pi.ai 對話界面以襯線體為主,側邊欄的一些引導小卡片,圖片上壓的也是襯線體。襯線體在印刷制品中更為常見,它能有效減少閱讀疲勞,并且傳達優(yōu)雅穩(wěn)重的氣質。 相比之下,數字設備和應用軟件,只會在標題或者是需要強調的信息上,才會使用襯線體。或者是一些閱讀 app。所以,在 Suno 的界面里看到襯線體,多少有點意外。 一個音樂生成軟件,重要的是里面的音頻內容。而 Suno 在發(fā)現界面的分類小標題,都用了襯線體表現。每一首歌的專屬界面,也為歌曲名使用了襯線體,起到了突出和強調效果。 作為新潮的生成式音樂應用,大概是現在很多人總是不把生成來的音樂當回事,用相對「老派」的襯線體來點綴,倒是表現出了一些認真的氣質。像這一首日文歌,標題用襯線體來顯示之后,還挺像回事兒的。 半透明:透過窗框看風景 另一個高頻率出現的設計元素是半透明、毛玻璃質感的覆蓋層,這在許多應用里都能見到。 在 AI 應用中,半透明設計有了更多深意。舉一個例子是 Replika,從一打開官網歡迎界面就是如此。完成新手指引后,隨處可見半透明的設計,一方面營造出了視覺上的層次感,另一方又保證了虛擬人的存在感。畢竟,這個數字伙伴,是 Replika 里最核心的要件。 透明及半透明的設計,很值得一說。這不僅僅是一種計算機交互設計里的手法,也是一種哲學:一種關于消失的哲學。 文藝復興時期,藝術家們對「透明」的追求越發(fā)強烈,因而發(fā)展出了透視技術,就是為了能夠適應、體現觀者的視角。當你站在畫前,一看就能有「身臨其境」的感受,而意識不到那是一張畫,更加不能意識到它的畫框。 類似的,無論是在手機還是在電腦上,一切設計手段——半透明的界面、精心設計的色彩——都是為了讓你聚焦在事情本身,或許是一場走心的聊天,或許是一次沉入心流的創(chuàng)作。 難點在于,當對面是個 AI 的時候,這種聚焦顯得困難了起來:AI 太強勢了,它所攜帶的潛臺詞——自動化、類人化——自身就極有存在感。 如果說上一個時代,還能輕松的讓用戶能「透過」應用程序,看到背后的「風景」,也就是內容、資訊,或者是用戶正在撰寫的文檔、正在編輯的圖像;那么今天 AI 時代的應用,是在挑戰(zhàn)這一點:用戶透過程序,總是能看到另一個自動化程序。 蘋果在 1987 年發(fā)行的《人機界面指南》中,給出了提綱擎領的指導原則:
簡單來說,整個交互設計都需要「透明度」,簡單明了,甚至讓用戶忘記「設計」的存在——就像透過窗戶看風景時,看到的應該是風景,而非窗框。 這也解釋了這一波又一波的 agent 產品,都在努力通過各種設計手法,讓機器不僅僅是「像人」,更能是無痕的、透明的、自然融入生活的。 本文來源:Appso |
原創(chuàng)欄目
IT百科
網友評論
聚超值•精選